【客户背景】
一家大型空调生产制造企业,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下,面对原材料如塑料粒子、钢材的大幅涨价、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升,导致自己产品的利润空间被迅速挤压。
【现状分析】
1、公司在近几年已经开展了不少主题的精益改善课题,如6S、TPM、QC课题等等。就单个课题来看,年终总结的时候,每个课题都描述节约了多少多少成本,但是总体算下来,公司在财务成本指标上,并没有发现这些分散的课题给公司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回报。导致管理层对精益改善有点丧失信心。但是面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,不知道该不该把精益改善继续下去。如果要继续下去,该如何将精益改善做的更系统,这成为整个管理层面临的难题。
2、公司采用推动式生产方式和MRP系统进行生产控制,虽然近几年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精力,但是公司的库存周转次数均保持在12次/年,没有再提升,仿佛已经到达了推动式生产方式的极限,这让追求高周转率、低库存的精益改善办公室感到很迷茫。
3、基于推动式的生产方式,导致通过MRP演算的时候,各分厂和主机厂的紧密度降低,导致零部件各分厂的库存量大增;
4、未开展现场的标准作业三票管理,导致流水线各个工位之间的平准度不高。流水线看似产能巨大,但是断断续续的小停线导致流水线产能被浪费,OEE低下,总是要通过加班加点来赶制订单。
【解决方案】
咨询顾问根据调研结果,从如下几方面对客户实施了咨询:
1、彻底打破公司传统的推动式生产方式,特别是主机厂与各内部零件工厂之间的传统MRP生产计划下料方式。转而采用看板拉动生产方式
2、对工厂成品装配线采用标准作业三票管理,平衡各工位,以使得流水线能够更加的平准化,减少小停机,大大提升了终端的产能;
做到以上两条,基本打通了公司从零件供应商到成品装配这整个供应链的“任督二脉”。
3、基于以上两点系统的改善,再对公司进行精益流程再造,因为顾问认为,任何的改善和变革,如果没有完善的流程、严格的制度来保证,那么改善的成果就不能长久保持,改善的效果也不能达到最大化。
【改善效果】
经过近一年的第1期项目改善,公司整体库存周转次数从12次/年提升到了17次/年,半成品WIP库存大幅度下降,总装线综合利用率OEE提升了近15%,最大的生产瓶颈工序被突破,再也不用依靠加班加点来赶订单。目前此项目已经进入第二期的项目策划阶段。 |